廢物變寶讓腐朽化神奇 工業固廢資源化一舉多得
隨著我國工業的迅速發展,工業廢物也日益增加,這些廢物不僅污染土壤還破壞大氣和水體的健康。因此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可以節約土地資源還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使大氣、水體和土壤環境得到改善。
工業在給城鄉居民提供豐富產品的同時,也產生大量廢氣、廢水和廢渣。經濟發展,其實就是利用自然界的資源,生產人們所需的商品的過程,產生一定數量的廢物在所難免,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就像人吃飯就要排泄一樣。采煤要產生煤矸石,洗煤要產生煤泥,選礦產生的尾礦儲存起來就成了“尾礦庫”,鋼鐵生產要產生水渣和鋼渣,鋁工業發展要產生赤泥和廢渣,化工生產要產生硫酸渣、堿渣、電石渣等,電力工業發展中產生粉煤灰、脫硫石膏等。一般而言,越是處于產業鏈底端的產業,廢物產生量就越多。這些工業廢物既是污染物,也是可以利用的資源。
隨著我國工業的迅速發展,工業廢物日益增加,并造成大氣、水體和土壤污染。如煤矸石堆放在地表會自燃并釋放大量氣體。工業固廢堆存不僅占用大量土地,其中含有的藥劑及銅、鉛、鋅、鉻、鎘、砷、汞等元素,會隨水流入河流或滲入地下,污染環境,影響人體健康。一些工業固體廢物還有腐蝕性、毒性、易燃性、反應性或感染性,因而必須按照危險廢物加以分類管理,采取特許經營的辦法進行處理處置。
工業廢物綜合利用是解決環境污染的根本之策。我國工業固廢的綜合利用是從筑路、復墾、回填等大宗利用開始的。1985年原國家計委出臺了鼓勵資源綜合利用政策,1996年國務院出臺36號文,給資源綜合利用以稅收優惠或減免。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水平逐步提高,形成一定的制度安排和發展模式。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由于發展階段、技術水平、認識程度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的資源利用水平與國外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既有“資源陷阱”的原因,如資源豐富的中西部地區資源利用效率比東部資源稀缺地區差;也有初級產品的資源需求原因,如我國處于國際分工和產業鏈底端,以資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產業為主。
技術水平參差不齊,資源效率總體不高,還形成了粗放利用自然資源的行為慣性。隨著技術研發和創新,我國工業固廢利用的技術水平整體上在提高,但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采用的技術仍比較落后,也沒有擺脫“引進國外淘汰技術”的窠臼。因此,加快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的技術進步,十分迫切。
工業廢物沒有用起來,就成了重要的環境污染源,用起來則別有天地。由于工業廢物種類多、數量大、成分復雜,處理處置十分困難,在發展初期往往被當成廢物排放。我國早期建設的電廠均配有粉煤灰堆放場,而粉煤灰是可以利用的資源,既可以用作路基填料,也可以用作生產的原料。又如,污水處理廠的淤泥,可以用來生產有機肥料,也可以用余熱烘干后做燃料,還可以用作新型建筑自保溫砌塊磚的原料。“廢物是放錯地方的資源”的前提是:可回收、可利用、可循環、經濟合理。工業固廢利用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撐,否則難免出現“循環不經濟”的問題。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的原則應當是,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環境友好。“沒有金剛鉆不能攬瓷器活”,從工業固廢中提取有用的元素或產品,必須有“一技之長”,否則是不可想象的。經濟性很重要,如果企業不能營利,不會主動利用工業廢物,而環境友好或環境負面影響小,則是工業固廢資源化的約束條件。
“吃干榨盡”已成為循環經濟領域的重要理念。在此前提下,更應強調“物盡其用”,不能把“金子”當成磚頭賣掉。工業廢物已能制成多種產品,如水泥、混凝土骨料、磚瓦、纖維、鑄石等新型綠色建筑材料;制造肥料、土壤改良劑;提取鐵、鋁、銅、鉛、鋅等金屬和釩、鈾、鍺、鉬、鈧、鈦等稀有金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