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再次呼吁土壤環境問題
“沒有安全優質的土壤,哪有放心的‘菜籃子’、‘米袋子’、‘水缸子’?‘毒地’上建起來的房子,再漂亮也不是安全的家。”長期關注土壤環境保護和修復問題的全國政協委員周建民在今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再次呼吁保護土壤環境。
據2014年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點位總超標率為16.1%,其中,耕地點位超標率達19.4%,固體廢物集中處理處置場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21.3%,重污染企業及周邊土壤點位超標率甚至高達36.3%。
土壤污染不僅影響著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可能對糧食安全造成影響。在今年全國政協會議上,不僅是周建民,多位政協委員也向大會提交了相關提案。
城市污染場地土壤的消納處置問題也是政協委員關注的焦點。
據初步估計,我國各類工業污染場地至少以數十萬計。雖然國務院和相關部門出臺了系列工作意見和技術規范,但這些制度多重視場地范圍內的土壤修復活動的管理,忽略了修復后土壤的管理和資源化利用技術,應引起重視。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對于污染場地土壤的修復值國內還沒有統一標準,實踐操作中多是由甲方建設單位委托專家進行評審,根據污染狀況和這一地塊修復后的不同用途評定一個健康風險安全系數,倒推出具體的土壤污染極限值。
針對這一問題,致公黨中央向大會提交提案建議,相關部門應立足我國實際,借鑒參照各國基于風險的修復目標和風險評價體系,在合理的社會經濟效益評估條件下,研究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適用于不同用地(居住、休閑娛樂、商業、工業用地)的修復標準體系,規范推進產—學—研—管修復研發模式的創新和土壤修復產業發展,促進污染場地的修復。
另一方面,隨著污染場地修復規模、數量的擴大,污土的消納壓力不斷增大。以北京焦化廠土壤治理示范項目為例,由于工程體量巨大,熱脫附處理后產生的153萬立方米修復后土壤在寸土寸金的北京無處填埋。
提案建議,盡快擬定《污染場地修復土壤再利用標準》,按照標準分類支持土壤的資源化利用。進一步強化土壤資源化利用產業發展的政策保障,鼓勵和引導各類資本進入污染土壤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領域,明確支持以BT、BOT、PPP模式等方式,豐富產業投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