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復產業疾行
鎘大米事件、常州學校事件……眾多“毒地”事件的背后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土壤污染。
今年5月28日,國務院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土十條”),受其影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開始提速,土壤修復產業也逐漸步入快車道。不過,由于小企業眾多,低價競爭嚴重,土壤修復產業目前還存在諸多問題。因此,業內專家呼吁,要盡快出臺《土壤污染防治法》,落實各方法律責任。據悉,“土十條”發布后,明顯感覺項目多了起來,主要是工業類的,其中80%-90%都是政府主導的。
此外,跨界資本進入的也越來越多。跨界進來的有去產能領域的水泥、鋼鐵、房地產企業,以及相鄰領域的生態園林景觀、建筑設計、樁基、水文地質、工程機械公司,還有傳統環保產業的水、氣、固廢、環評、監測設備等企業。根據統計,土壤修復行業的從業人數已經從2000年的不到1000人,增長到2016年9月的1.2萬人,從業單位也增加到2000-3000家。
今年5月發布的“土十條”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例如,資金來源一直是業內比較頭疼的問題,“土十條”發布后,中央財政和環保部聯合設立了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第一年資金額接近100億,主要用于推動落實“土十條”的一些任務,促進土壤環境質量改善。此外,“土十條”規定了6個“綜合防治先行區”,包括浙江臺州、湖北黃石、湖南常德、廣東韶關、廣西河池和貴州銅仁,要求制度先行、工作先行、模式先行,通過風險管控、治理建設、監測源頭預防等,形成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相比大氣污染治理和水污染治理,土壤修復缺乏明確、穩定的商業模式。但風險和收益是匹配的,商業的邏輯是高風險、高溢價,穩定也意味著機會的喪失。
據了解,我國土壤修復項目大多采用轉移置換方式(將土壤挖走,換成新土),而置換下來的土壤有的并未真正修復,去向也鮮為人知。在此情況下,工程承包商可以在短工期、低投入的情況下,順利完成“土壤修復”。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5年9月,土壤修復項目工期多于500天的僅占12.6%,200天以下的項目占比達到66.7%,普遍呈現“短工期”的特點。另一方面,一些企業出于業績等因素考慮,低價競爭激烈,也直接影響到了修復的效果。中國環境科學院研究員郭觀林表示,由于多個監管環節出了問題,項目實施的驗收、評估、修復等環節總有一些部門沒有按照要求去做,這就讓企業有機可乘,導致低價競爭盛行。
目前土壤修復是產業走得快,管理沒跟上。下一步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希望2017年能夠出臺。如今,由全國人大環資委起草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已經形成,經全國人大環資委第25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正式對外征求意見。全國人大環資委法案室主任付莎告訴本報記者:《土壤污染防治法》會對相關主體的權利義務都做出規定,而且強制性更高,如果不履行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