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論”重構環保產業商業模式
在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要求下,環保產業已經進入3.0階段,由政策驅動轉變為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當下產生的經濟投入,未來3—5年才會產生經濟效益,“兩山論”下的產業邏輯就是通過資源化、商品化實現資本化。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兩山論”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也為環保產業帶來了新的思考。
“兩山論”下,環境產業需要重新構建與其他產業的聯系,包括物質流、資金流、價值流、能源流……環境產業應該融入社會的主流,并需要開放的胸懷。
環保的未來之道是,商品化才能支撐資源化,資源化才能支撐無害化,而不是反向的。經濟和環保是任督二脈,過去只有經濟的任脈,沒有環境的督脈,以前我們是經濟作為進入,環保作為產出,實際把它循環起來,真正貫通任督二脈,這個產業才有前途。
提到環境產業不得不提固廢處理行業。當前,固廢市場的發展面臨兩條線,一條線是治理需求的快速釋放,另一條線是國家在大力推進市政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領域融資體制的改革。“大市場、大生態、大資本”成為整個產業發展的主流。
近一年半以來,固廢產業不斷呈現利好態勢,監管逐漸強化,管理制度也在大幅調整,這些都刺激了產業的發展。在積極的財政政策環境下,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成為重要的出口之一,引發了產業局部的PPP狂歡,環境產業得到大量資本的追捧。
然而,環境產業大熱之下仍面臨許多困境。以成本為中心,環保是沒有地位的。如果經濟困難,地方政府和企業首先就要削減成本,這對環境產業的發展十分不利,并讓產業陷入低迷狀態、資金沒有保障、看不到政治前途的困局。
另外,在我國新一輪經濟轉型下,交易結構、經濟發展模式等都在發生變化,這也給環境產業帶來了危機。危機首先來自地方政府,未來十年,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未必能持續增長,或許很難承受越來越重的環保支付壓力;其次是來自排污企業的危機,由于難以承受高標準的環境支出,排污企業會更加困難,支付的代價可能把一個實體企業拖垮;最后是來自治污企業的危機,治污企業在年均增長超過10%的行業之中具有極大的發展不平衡性,絕大部分民營企業都在艱難地生存。
與此同時,國家大力推廣PPP模式,使整個環境行業的競爭者更加多元化,競爭也更加劇烈。但從另外角度來講,很多跨界者紛紛涌入,將行業競爭度提高,跨界者所攜帶的各種資源可能對環境產業造成一定沖擊與動蕩。